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

Learning How to Learn(1)

Coursera 上有門非常好的課 learning how to learn,它由神經與認知科學出發,簡單介紹腦部的運作,再搭配實證研究結過,告訴你有效學習的方法。我想是因為有理論又有實證,裡面介紹的一些技巧其實以前也有聽過,但是都沒有這個課程裡講得有說服力。

短短四周的課,內容充實,既有知識性有有實用性。每週還有一些學者訪談,很能激發學習熱情。另外,我也推薦教育工作者或為人父母者從此課程獲得學習的知識,我相信對指導學生與孩子都會很有幫助。

我計劃用五篇文章左右來分享我從中學到的,也呼應課程中所說的『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』


兩種工作模式


人腦有兩種工作模式:專注模式(focus mode)發散模式(diffuse mode)。專注模式好像是一個木樁排列很緊密的彈珠檯,彈珠打出去都會在固定的那幾條路徑上跑。專注模式最適合於用熟練的方法與技巧解決熟知的問題。發散模式好像是木樁排列鬆散的彈珠檯,彈珠打出去可能亂跑亂飛,不知何所往何所終。在發散模式下,你的思路亂飛亂撞反而有可能撞出意想不到的答案,適合學習全新的東西或是解決很困難從沒遇過的問題。


這兩種工作模式就想錢幣的兩面無法並存,但你可以依照狀況來來去去的自由切換。愛迪生與達利都利用發散思考模式幫助自己工作:他們會拿個鑰匙或抱個球輕鬆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沙發上,隨意的讓思緒自由飄蕩,直到真的快睡著手上的東西掉到地上發出哐啷一聲,他們就立刻起身,切換回專注模式,把剛剛想到的點子重新冶煉。

許多課程中訪談的科學家們也提到,在研究過程中碰到難題時,他們會去跑步、去聚餐、去做些任何別的事情。很神奇的是反而答案會在這時候碰一下就出現在他們腦中。就連考試中也可以應用這種技巧,從難的題目開始作答,但是卡住的時候,就馬上跳去解最簡單最熟悉的題目;因為題目太簡單了,不需要什麼思考就能做答(如同開車一般),反而進入發散模式中,不一會說不定解難題的方向就自然而然出現在腦中了。

小結:適時在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間切換,可以達到最有效率的學習。


兩種記憶體


工作記憶體(working memory)像是一面不太大的黑板,你可以寫東西在上面做些計算或畫些圖,但是黑板的品質不太高明,字跡會隨時間越來越模糊。過去人們認為工作記憶體可以存放七個東西,但現在普遍認為頂多只能存四個東西。(這裡一個“東西”指的是 memory chunk,如:整串相關聯的概念、合在一起有上下文有意義的組合等等,所以存四個“東西”並沒有很少)。


 
(Credit: Anders Sandberg cc by-nc 2.0

長期記憶體(long term memory)則像是倉儲中心,可以堆放一大堆記憶資料,只是堆放的東西太多,要用的時候你還不一定找得到堆放在哪裡。我們剛開始學到新東西的時候,它只暫存於工作記憶體,若想把它放到長期記憶題,需要至少要拿出來使用個幾次,你才會真正記得。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上完課之後馬上來個隨堂小測驗,這個小測驗就是讓你把倉儲的東西拿出來使用,讓你更容易記住課堂上所學。


( Credit: Gwan Khocc by-nc 2.0

學習最好的方法是間隔的重複學習(spaced repitiion):一天只花一小段時間練習,但是每天都要重複一次。研究指出這個方法遠比在一天裡重複練習十次有效的多。


下集預告:睡眠 及 拖延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